中国的军事实力:“胡服骑射”,为何骑、射、在古代军事力量中如

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无论哪个朝代问鼎中原,建立国号,始终都要面临的强敌总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从秦汉时期的匈奴到隋唐时期的突厥,两宋时期的契丹,大金到明清时期的瓦剌,外蒙,无一不是精骑善射的草原豪强。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其黄金家族的后代所率领的蒙古铁骑更是马踏中原建立了大元,甚至一度横扫六合,气吞八荒,西进至东欧腹地。可谓是“举山河内外,皆匍匐脚下。”

论文明,中原王朝继承的一直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先进文明,论经济实力,中原地区肥水沃土,农耕发达,更是繁衍了大量的人口,这也是引起游牧民族常常进犯中原,掠夺财物粮食的原因。尽管在整体实力上,中原王朝一直处于领先,但在边境局部地区总是处于下风,军事能力更是难以长期保持优势。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就是骑兵部队的匮乏所导致的。

一、中国古代骑射文化的形成与影响

1、骑射文化的由来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常年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的草原之上,各部落家族之间也是常年摩擦碰撞,周边政治、军事形势变化十分频繁。因此也形成了他们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弓马娴熟,勇武过人


一个部落是否强大独立,往往是由这个部落整体军事实力的强弱决定的,在这样的残酷环境中想要生存繁衍下去,各个游牧部落家族无一不重视弓箭文化和骑射教育。纵观中国古代北方各个游牧民族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弓箭文化和骑射教育为一个民族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它不但使一个民族部落的军事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建立了游牧民族无畏、强悍、团结和进取的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的历史。

反观中原地区,以农耕为主,马匹较少,而且地势多变,又不利于马匹的奔跑训练,所以在内部战争中很难见到以骑兵为主的部队。然而在北方边境地区,游牧民族长期对内地侵袭掠夺,中原王朝的步兵军队不仅很难追得上来去如风的骑兵部队进行短兵相接,一举击杀,反而时常被精于射术的敌人射杀的损失惨重,苦不堪言。经历了大量血泪史的中原王朝不得不被迫接受学习并发展这种先进的作战方式和军队力量。

2、骑兵在军事作战中的作用

由此可见骑兵在古代军事战争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对两军交战的胜败常常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们现代人的固定思维中,古代骑兵就是身披重甲、背跨强弓、手持长矛、驭驶骏马、冲锋陷阵的形象。其实中国古代战争中骑兵的主要作用是游击作战,而非正面冲锋。倘若用骑兵发动大规模冲锋,一旦进入到步兵的防御方阵中,坐骑失去了速度,马上就会变成活生生的靶子,任人宰割。


这个兵种最大的长处在于具有强大的机动能力,既可四处游动来加固本军阵地,也可伺机待敌阵松动后,利用速度和冲锋起来的冲击力以及压迫感给予敌人重创,在敌军败退后又可以迂回包抄,切断后路。而且还能够满足运输、侦查等多方面的需求。既能冲锋陷阵,又能起到运输粮草的作用。

二、中国古代骑兵的发展历程

1、中原王朝组建骑兵的原因

我国古代中原地区最早着眼于发展骑兵的时代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初期,中原地区的七大诸侯国在对抗北方匈奴时就不占优势,究其原因就是军队缺乏机动性。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作战时,通常是几人驾驶的战车部队在前,大量部步卒士兵在后,战车部队负责冲垮敌军阵型,然后步兵方阵紧随其后混战在一起,这种作战模式简单直接,却毫无灵活性可言。出塞作战,完全跟不上匈奴骑兵的速度,往往落于下风。

秦,赵,燕等国无奈之下,只能修筑长城,抵御匈奴的进犯。这种被动的防御措施,也是被后世一直效仿,用来抵御边境游牧民族的手段,并延续了上千年。如今万里长城的存在,便是历朝历代对北方游牧民族抵御措施的结果。面对这一心头大患,赵武灵王首先提出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从而建立起了中原王朝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骑兵作战部队


从此赵国不仅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优势,而且这种作战方式也极大震撼并压迫了其他诸侯国的军队。促使各诸侯国积极迅速发展了自己的骑兵部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也痛击了匈奴,但始终无法完全歼灭,只得继续修建长城,也是因为匈奴部队的机动性太强,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不仅追击不上还很容易被敌人反攻。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白马城,进退两难之际只得答应和亲上贡才得以全身而退,也是因为低估了匈奴游牧骑兵的实力。晁错曾精辟的分析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劣势:“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疲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

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国家实力空前强大,“马政”的大力推行,使得西汉的骑兵的坐骑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快速提升,实力得到极大地加强,才给了汉武帝实施北征匈奴,反守为攻政策的支持与信心。此后中原历代王朝皆注重马匹的培养,骑兵射击的训练。

2、弓马娴熟的游牧民族

而在北方的草原上,游牧部落的人们本身就是生长在马背上民族。草原上不仅有大量的野生马群可以驯服,还有非常适合圈养马匹的牧区。因此,一直以来他们都保持着以骑兵为主的作战模式。而蒙古军队可以算得上是游牧民族的最杰出代表,其恐怖的战斗力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草原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古代的游牧民族各部落射猎游牧的生活方式。《史记》中记载:“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力士能贯弓,尽为甲骑”。从幼年时期他们便开始学习骑马射箭,弓箭算是他们最喜爱熟练的“玩具”,大人把适合他们身材的弓箭交给他们,严格训练他们的射击技能。

而且两三岁他们便开始接触马匹,四五岁就可以驰骋草原,到了成年时期更是人人可以开弓作战,甚至练成了倒射敌人的绝技,骑射技艺可谓是天下无双。甚至连一般妇女都能骑马飞驰,长途奔袭,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

而且,蒙古统一草原时期,其特产的矮种马不仅体力充沛更是耐寒抗旱,同时蒙古骑兵作战时,常备六七匹战马,他们的马匹可以做到“日常驰数百里,有致千里者”,他们的勇士可以达到“人不驰弓、马不懈勒”的状态。勇敢善战,舍死忘生的蒙古勇士再加上成吉思汗、木华黎、哲别等出色军事家的指挥,蒙古军在亚欧大陆之上打下了蒙古铁骑赫赫威名,在人类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蒙古铁骑之所以如此强大,除自身军队的作战素质强大外,在作战时会极大的发挥自己的机动能力和骑射技术,以己之长攻敌方之短。两军对阵时,先用轻骑兵远距离射杀,致使敌方混乱,难以前进。紧接着再派出重骑兵横扫过去,予以重创。此时的轻骑兵再绕道敌军后方,迂回包抄,乘胜追击溃散的逃兵。这种远近配合,交插作战的方式在对阵南宋步兵军队时可谓是无往不利


当时的南宋苦于无法拿出一支像样的骑兵军队进行抵抗,只能大力发展弓箭技术,加固城池,但这种防御方式毫无机动性可言,只能被动地击退敌人无法击溃敌人,在苦苦挣扎几十年后,南宋最终没能逃过亡国的命运。

满洲是女真族的后裔,世代居住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同样以骑射著称。举族上下弓马娴熟,推翻了明朝政权,提马入关建立了大清。《清史稿》载:“有清以武功定天下。”清朝的创建者、太宗皇太极说:“我国武功,首重骑射。”骑射仍然是清朝武功和八旗文化的核心内容。清朝前期的几位君主非常重视自己军队骑射技术的培养,从未忘记骑射乃是自己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正是因此骁勇善战的八旗士兵在康雍乾时期才能平定了蒙古准格尔部,收复了新疆,西藏,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三、总结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能够持续上千年对中原王朝形成严重威胁得益于他们精骑善射,勇猛无畏的民族特点,在长期的交锋作战中中原王朝也不断学习发展军队作战模式与战术的改革。骑兵作为古代战争中的关键作战手段,可以改变一场战争的胜负,但一场战争的胜利却很难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尽管这些游牧民族凭借着金戈铁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最终仍然不断被更先进的文明所吸收同化,,即使最强大的蒙古帝国也在中华文明的包容中仅仅维持了不到百年的政权便退居漠北,而中原王朝却可以长久传承下来,这也是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统一的国家的原因。由此可见,决定一国命运的最关键因素不在于兵戈之利,而在于统治者的所作所为。

参考文献:

1、《史记》

2、《宋史》

3、《元史》

4、《清史稿》

发布评论

感谢您的支持